Taiwan NGOs go digital ?
NGO 推進器
Published in
11 min readFeb 26, 2019

--

結社集遊權利與互聯網,兼談台灣 "補充型"網路社群之可能

二週前的西洋情人節,IRTF (Internet Research Task Force) 底下的人權工作小組 Human Rights Protocol Considerations Research Group 發佈了新一版的《Freedom of Association on the Internet 》備忘草稿,這份互聯網底層協定與建造發展的建議文件,是 HRPC 繼二年前完成 RFC 8280 後,目前主力推動的討論。(關於 RFC 8280,請另見本站稍早的介紹《 當網際網路協定遇上人權-淺介-RFC-8280》)

初看到草案標題時,心中不免納悶: RFC 8280 一般普遍性的人權論述後,HRPC 小組開始進入個別特定人權議題與網際網路技術發展關聯互動之處理,但是為什麼在過往網路與人權的已有的討論、研究中,HRPC 沒優先處理熱門的言論自由與隱私權,而是挑選了「集會結社」權利呢?難不成是此議題有什麼急迫性,還是比較簡單好處理?(搞不好只是擲骰子決定而已><)

此份文件延續了 RFC 8280 的核心關切:網際網路的基礎設施 — -包含互聯網建設與協定,會深刻影響基本人權的落實,當然也包括其中集會結社權利的行使。因此它企圖進一步地追問: 互聯網建置的打造與協定建構,如何地促進抑或阻礙了結社自由?

作者認為,互聯網作為一個訊息交談交流、促成多人協作與集體的中介工具,此本質即有社群形成,方便團體溝通運作的催化作用。例如促進現代網際網路重要技術協定/建造規劃的提議、討論、修改、定案,至今仍主要靠著 IETF (Internet Engineer ing Task Force) /IRTF 底下各工作小組以各種主題展開郵件群組穩健推進。

內文提及其它互聯網發展歷程的回顧與集會結社之直接間接實踐案例,不管是郵件群組、IRC 聊天室功能性地促進多人交流討論,多方協作與集體行動,許多互聯網基礎設施設計 — — 單一節點可多向串結成網絡、自治系統Autonomous system ,其本質如同人類透過連結、建立關係以取得認同歸屬的社會需求。就算不談這些抽象、看不到的網路協定與基礎設施安排,只要想像一下,如果至今未有網際網路,人與人之間的集會號召與結社維持回到了1980年代,美國大概不會發生西雅圖反 WTO街頭示威,台灣很可能也不會有 PTT、野草莓學運事件和後來的台灣民主平台吧?

此處特別想引該文拋出的討論二(即Discussion: Protocols vs Platforms ),再來申辯網際網路的接下來發展走向,未必不會扼害集會結社權利的實踐,吾人自當提醒,戒慎如何將對基本人權的危害降至最低。

The Internet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a vehicle for commercial, propietary and non-interoperable platforms. Even though it has always allowed for closed-off networks, the current trend shows the rise of a small number of very large non-interoperable platforms. Chat has moved from XMPP and IRC to Facebook Messenger, Whatsapp and WeChat and there has been a strong rise of social media networks with large numbers of users, such as Facebook, Twitter and Instagram. A similar trend can be found among e-mail providers, with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at e-mail is interoperable.

Often these non-interoperable platforms are built on open-protocols but do not allow for inter-operability or data-portability. In the case of large private platforms, this in turn leads to strong network externalities also know as a network effect; because the users are there, users will be there. Even though social-media platforms have enabled groups to associate, they have also led to a 'tactical freeze' because of the inability to change the platforms .

Whereas these networks are a ready-to-hand networked public sphere, they do not allow their inhabitants to change or fully understand their workings. In a near future, this could potentially impact infrastructure itself and the distributed nature of the Internet.

近幾年來網路應用層的大型商業平台,雖建構在許多網際網路開放協定基礎之上,卻違反互可操作性原則,日益趨向封閉壟斷,差不多掐死了其它同質服務競爭對手,奪去用戶任意轉換服務之自由。以電子郵件為例,我今天不用 gmail ,至少還可選擇 MS Outlook/zoho mail/Apple mail ,更安全的 Protonmail 甚至自架郵件伺服器,Google /Apple 並不能牽制使用者對電子郵件供應商的選擇,也不會影響我繼續訂閱電子報、使用郵件群組、寫信和客戶討論事務等功能需求。但同樣是即時通訊軟體,ICQ 無法和 MSN 通訊,WhatsApp 用戶沒辦法和 Line 對話,因此個人的網路服務/軟體挑選自由慢慢被制約在市場佔有率或特定對象的配合遷就。

當一個社會百分之九十的網路使用者都是僅依賴某個商業私人社交平台,所有的工作商務安排、感情聯絡訊息、生活照片活動影音都發生在此,離開此平台似乎原有的網路人際互動、工作進度就無法順暢進行,這到底是太過方便還是某個環節出了問題?網路的結社與動員,如果只能在此平台組織發起,那到底算不算「自由地結社」?(哦,我還沒提到監控資本主義、社交平台被武器化的話題呢。)

一百零一個網路社群失敗的理由

約莫十個月前, Jiajun Xu 和我 email 通信閒聊,談到了台灣本地媒體公共領域的全面陣亡,NGO 傳播消息也幾乎依賴 Facebook,即使臉書已清楚承認他們是同溫層不是公領域,但 NGO 們似乎也沒在試圖尋找出路。公共領域消失了行動者啞了群眾聾了,做再多也是在真空黑洞裏虛耗。後來他提到想試弄一個以開源軟體打造,提供給 NGO/NPO 相關人員交流的網路社群空間,我當時實沒什麼高昂興緻,心中的猶䂊大抵不脫上述情境延伸到台灣,網路用戶被綁死在 Facebook, Line 等商業封閉平台的 2018 現實悲觀,再者自己的個性不具悠遊於人際社群的「作組織」天賦本能,於是就各忙各地捏住此話題。[請另見 Jiajun 《「網路社群平台的另類/替代方案」之所以重要的理由》]

一兩個月前,因閒極無聊又重新把此事撈回討論區,雖然我仍然想不出,此刻台灣網路社團在離開 Facebook, Line 平台,足以健康存續的可能性(面向青少年學生用戶的 Dcard?),更何況還欠缺現實人際連結的信任情誼基礎,怎麼把一個空的社群經營起來?但橫豎轉念就抱著來學個網路社群怎麼死的經驗,一打一挨地把空談化為一點點摸索試探的動作。

長期欠缺 Facebook, Line 等服務使用體驗,我對於台灣 NGOs/ NPOs 在網路應用層的使用現況並不熟悉,只記得十二~三年前左右大概還有一兩個堪稱活躍的 Google 郵件討論群組如 Young Turks,與本土網路服務商智邦提供的公益活動市集/電子報/網站贊助。Young Turks 近幾年只剩下偶而的訊息連結轉貼,智邦公益平台亦偏單向的訊息張貼公告,看不出 NGOers/NPOers作為主體 /客體的內容取向呈現。除此之外,就想不到台灣的非營利組織與社會運動團體,有什麼必訪的網路資訊資源交流園地(媒體類不算)。私以為,若以非政府非營利組織為使用者的網路空間,可能有下述(但不限於)課題是此目標族群感興趣的內容:

A. 網路電腦使用

  • a) 組織數位行銷(提高網站流量轉換、電子報訂閱開啟、社交平台觸及率等)
  • b) 協作促進工作效率提昇的數位工具/服務挑選建議
  • c) 資訊安全: 帳戶是否被盜、資料保存安全

B. 組織發展

  • a) 財務會計管理(非指募款)
  • b) 組織治理(理事會….)
  • c) 會員/志工經營
  • d) 募款與開源

C. 議題倡議

  • a) 運動策略檢討
  • b) 經驗教訓傳承
  • c) 倡議工具箱
  • d) 連署請願/ solidarity

D. 服務型NPO之需求

  • a) 法律諮詢扶助
  • b) 與公部門(業主)打交道

E. 物資資源互通

  • a) 器材借用、二手市場、事求人人求事
  • b) 場地資訊
  • c) 媒體工具箱

F. 靠北幹譙

  • a) 負能量正常釋放
  • b) ̶揭̶弊̶吹̶哨̶加̶密̶安̶全̶提̶供̶(̶G̶l̶o̶b̶a̶L̶e̶a̶k̶/̶ ̶S̶e̶c̶u̶r̶e̶D̶r̶o̶p̶)̶

在如此內容的想像基礎上,我們把新網站定位為:補充型的另類 NGOers/NPOers 公共交流空間,而非取代、排擠的內聚封閉社群。如何在網路開放協定標準的原則下,讓這個空間是日常現實民主實踐中,集會結社權利的正向加分而非揠傷,要完成共同體的想像,仍須回歸到每一位成員手上所掌握的某部份拼片組合,才能找出傳說中的寶藏。

此刻,我們亟需多一點人手與腦袋,共同參與此平台的籌備,現階段的需求與貢獻投入內容大概有(但不限於)

  1. 軟體套件英翻中譯、校正:會使用 poeditor, git 者佳
  2. 軟體套件布署:系統優化、開源軟體測試、技術建議諮詢(熟 Drupal 者佳)
  3. NGOers/NPOers:站方政策、社群守則草擬、具體課題的討論帶動
  4. 路人 ABC:平台使用測試、功能改善建議、友善使用手冊撰寫…..

參與者可依自身狀況量力付出,最低需求是每週至少願撥出 30分鐘參與此事,大約每個月進行一次網路討論會議。若有興趣加入或欲進一步了解,請來信 hello@twngo.club PGP key

本站提供 flipboard app 雜誌管道,便於讀者在平板電腦上介面閱讀,亦不會因為機器演算法而錯過「NGO 推進器」每週的文章資訊。若偏好習慣 RSS 閱讀器,訂閱網址為:https://medium.twngo.xyz/feed

除了每週二固定發佈一篇主題專文外,每週五另外再發表一篇網摘性質的非營利組織資訊週報 — 灰暗星期五,簡單分享筆者最近一週讀了什麼、看到什麼有趣的相關內容。若有任何建議或指教,可留言、來信或加入 TWNGO slack 安靜聊天室製造一點喧嘩的噪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