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 NGOs go digital ?
NGO 推進器
Published in
7 min readOct 1, 2019

--

如何看懂非營利組織的財報--損益表

為了填滿自己挖的坑,近來除了惡補有關非營利組織成效表現評估的資料外,還得學習了解組織經營最基本的起點--成本分析與會計帳分類等常識。非營利組織為了表示正派經營的公信力,通常會主動在其官網或年度報告上向社會大眾公告其財務報表,而這些財務數字背後透露著何種訊息,可以讓外界稍微一窺該組織的營運狀況、發展策略,甚致猜測領導人主事者的行事風格以及整個組織文化。故本文試著借由從台灣三家非政府組織官網上抓取近三年(2016~ 2018)收支表公開資料作示範,一探如何整理出更直觀、更具故事的財務資訊。

損益表

最常見的損益表 income statement/ financial activities 也稠為收支表,表示該一段時期(主要以財務年度劃分)的收入與支出,也是反應該財務年度裏,該組織的各式活動狀況。從其名稱即可以它由二大要素組成:組織某段期間內的總收入/子項目與總支出/子項目之數據。下文將分別就此兩大項目探討

收入/ 收益

對大部份台灣非營利組織,其最主要的收入多來自一般的社會捐款或是政府部門的專案計畫補助。不管如何收入的可靠性、重覆與彈性等要素遠比收入來源(即收入組成)賺取收入/捐款收入比例更為重要,此處的關鍵在於如何取得最佳的收入組合,但須謹記不同的收入種類往往要求不同的技能與專長,故 NPO 在冒然追求新的收入來源之前,應先好好評估自己現有的核心能力是否能夠應付投入需求。

了解總體的收益組成及其來源

大部份 NPO 最佳的營運是以穩定、可預期的收入來支應其各種成本,但難免會遇上收入支出大幅波動的情況。不妨利用線形圖 Line Chart 更清楚地呈現不同收入隨著時間的變動走勢。在閱讀報表之際,不妨自問

  • 隨著時間的推移各項收入能否維持穩定,可稍預估其將來的變化?
  • 如果組織有捐贈基金或其他投資,它們每年可創造多少收入來支持運營?
  • NPO 是否願意投資在提昇收益回報(新收入來源)的能力開發(人員、技能時間等)?

賺取的收入

非營利組織很少能憑著所提供的服務與受惠人回饋的報酬達到“自給自足”,多半須依賴可靠捐款與其它收入組合來維持。 其它收入不必然皆符合組織的任務宗旨,例如持有土地房産的 NPO 可能會有租金收入。 對賺進來的其它收入,NPO 應該考慮這些行為活動是否與組織本身的核心計劃相關,以及計算相關成本和員工時間後了解這類活動到底有無營收,以評估是否值得持續投入。

  • 清楚地了解客戶支付 NPO 計劃的意願與能力
  • 能根據成本和競爭評估對活動作出合適的訂價
  • 能否透過與宗旨無關的活動來創造收入?有的話,這些活動是否能完全自行負擔其成本?

捐款的來源多樣化

一般捐款可能來自個別支持者、基金會、企業專案補助。雖然在對外公開的損益表上, NPO 未必會詳細地提供不同捐款收入區別的資料,但在內部記錄追踪時,最好能加以清楚地分類統計,以判斷掌握哪些捐款來源(人、單位)相對穩定,這些穩定的中長期捐獻對預算規劃上起到重大的決定。

捐款可能會指定專案用途或時間之限制,而無指定用途的捐款收入則可更用彈性地用於彌補某些赤字的專案或活動。

  • 隨著時間的推移,哪些捐款來源相對一致可靠?
  • 哪些收入來源可能有風險,NPO有無計劃替換它們(或採取削減成本措施來因應)?
  • 是否該拒絕可能會讓 NPO 偏離其工作常軌的資金?

費用支出與總成本

理論上NPO收支表,支出項目主要有三大類:1)工作專案的直接費用;2)間接支援專案的成本(如募款、行政後勤人員、基礎設施費用…)3)強化資産的相關成本,例如投資或減少負債等行為。前二種在一般台灣中小規模的非營利組織較為常見。不過似乎大部份台灣非營利組織的費用歸類多是依照簿記習慣,以該費用之功能作切分,少有進一步依照人事工時投入比例與成本的驅動因子 (cost drivers)來呈現不同專案計畫的支出狀況。(可另參考前文【 淺聊非營利組織的成本分析】之討論)

通常組織的支出預算額度,決定了NPO 的規模大小,組織的擴大不必然代表其影響力就會隨之提高,因為有時候隨著組織變大、新聘人員、相關設備等支出提高,可能會帶來不穩定的變化。

組織規模、發展戰略與人事成本

上述第一類花在工作專案的直接費用,在非營利組織的情境下通常為推動工作的人事成本,透過收支表可以觀察幾點:

  • 每年變比率/走勢是否穩健
  • 組織現有的人事規模是否有對應工作專案的需求
  • 人事決定如何影響成本分配

應注意的費用項目及其變化趨勢

除了最大宗的人事費外其它費用如募款、行政費用…等等依然暗藏玄機值得推敲。除了以時間X軸呈現變動外,最好能搭配百分比來呈現主要支出,如工作專案、行政管理、募款成本在總支出的比例變化。

  • 哪一類費用變動漲幅最大,為什麼
  • 固定費用波動是否合理,可變動費用如何控制撙節
  • 哪些費用會影響成本

預估總成本

NPO 應大略估算維持組織一年營運的總成本大約要多少錢,有哪些主要的費用科目。從會計角度觀之,組織的總成本包括:1)營運費用; 2)折舊; 3)當年的債務本金支付; 4)購入資產(動產不動產); 5) 至少有可供一個月營運的現金準備

  • 能否有足夠無限定用途的收入來支付其全部費用
  • 每年有無提算折舊,或者計劃撥出資金用於未來固定資產的維修和更換
  • 定期有多餘現金,用在工作資本或準備金

收支黑字

非營利組織的「獲利能力」指的是除了減少赤字,達到維損益平衝外,最好還能創造(無指定限制)的絀餘能力,除了能更用彈性地用於彌補某些赤字的專案或活動外,也有利中長期財務健康,更能從容應對風險。

  • 捐款收入/ 募款費用之比例是否合理,1元募款成本所能創造多少的捐款收益
  • 隨時間演進,不受限制的盈餘(或赤字)的一致性如何?
  • 結果是否有所改善抑或惡化?
  • NPO 是否能在面對未來的挑戰和機遇時,設法維持經常盈餘?

理解這些基本觀察要點後,再回頭來檢視我找來的三家非營利組織損益表,其中只有一家提供了工作專案的費用狀況,其中第三家 NGO,自 2017年起將「業務費用」改列人事費分擹(當年度的捐款收入就急遽上昇,不知這二者之前是否有關聯性),可惜在年報上未提供此番調整之理由,也未能進一步依照其核心工作專案來呈現其費用比例。至於第一家 NGO,帳面上看來經費規模最大,近三年來的捐款收入也呈穩定成長的趨勢,但是它的費用項目則讓我看得心驚肉跳,許多項目的年度變動幅度上下超過 30%,如果再對照其年初(或年底)編列通過的預算表,實在令我疑惑其預算是怎麼決定的。一家規模越大的組織,其預算編列理應更能貼近現實/或符合可合理期待的推算,但結果卻是不斷出現距大落差,不禁令人憂心該組織是否具有中長程清楚的目標前進意識,還是困於現實中不斷要應付突發的活動事件。另二家 NGO 並未提供預算資料(也沒提供「資產負債表」balance sheet),無法從費用面評斷其達成成效。

【NGO 推進器】其它訂閱管道

  1. RSS訂閱 https://medium.twngo.xyz/feed/
  2. 大猩猩電子報 https://to.twngo.xyz/signup (改造進行中)
  3. FlipBoard https://to.twngo.xyz/flipboard
  4. Telegram https://t.me/twngo (實驗式,少發送)

--

--